编辑 | 美龄
10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由于去年因性丑闻而推迟一年颁奖,这一次,瑞典学院公布了2018、201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Olga Tokarczuk)获得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获得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
托卡尔丘克和汉德克两人都是久负盛誉的作家,也算是人们热议的诺奖赔率名单上的常客,这样的获奖结果并没让人感到有什么意外。
【资料图】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2018年5月,托卡尔丘克凭借小说《航班》获得了国际布克奖。之后,她凭借小说《让你的犁头碾着死人的白骨前进》入围2019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瑞典学院给托卡尔丘克的授奖词为:“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边界,自成一派。”
彼得·汉德克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73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著有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在文学创作之外,汉德克与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影史经典,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瑞典学院给汉德克的授奖词为:“以独创性的语言探索人类经验的广度和特性,影响深远”。这恰好应验了2004年诺奖主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那句发自肺腑的感叹:“汉德克是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1962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出生在波兰西部绿山城附近的苏莱霍夫,母亲是波兰文学的老师,她从小耳濡目染,也很喜欢学习文学和写作。后来经历叛逆期,她和父母在未来的选择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所以我决定不学习文学,不做任何与文学有关的事情。”不过好像一切冥冥之中都有定数,托卡尔丘克最终还是走上了文学道路。
1985年,托卡尔丘克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后来在波兰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同时兼任心理学杂志《性格》的编辑。这段心理学经历极大地影响了她的小说写作,她作品经常探讨个体的梦境或集体的潜意识,习惯用碎片化的小故事组成一本完整小说。她曾表示:“心理医生这份工作启迪了我很多,首先就是要仔细聆听他人,每个人都有成千上万的故事要告诉你,这些故事足以成书。”
毕业两年后,托卡尔丘克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在波兰文坛展露头角,之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书中人物旅行记》,讲的是一对情侣在17世纪的法国和西班牙旅行的故事。并凭借这本书获得波兰科西切尔斯基基金文学奖,一举成为波兰备受瞩目的作家。
1996年,托卡尔丘克的第三部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出版,这让她一跃成为波兰文坛的代表人物。其后,她选择定居在离瓦乌布日赫不远的农村,过着“归园田居”的生活,成为乡情、民俗的守望者,但也并非离群索居。她很喜欢外出旅游,也乐于与人交往,而这些广阔、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各种文化的熏陶,都为她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她的才华得以充分地发挥。
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她创作了自己文学生涯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这部作品是典型的“碎片化叙事”,其中穿插了大量神话和民间传说,整个故事的跨度长达千年。这部作品接近马尔克斯风格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心理学隐喻与诗化的写作方式、浓郁华丽的文笔都令其获得颇多赞誉。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时常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另一方面也观照着波兰的历史命运和现实生活。她在2014年出版的《雅各书》,这是一本糅合了18世纪波兰和犹太人历史的小说,获得了当年的“尼刻奖”,但同时,这本书也遭到了民族主义者的抨击,认为其破坏了波兰的国家形象,网上对她骂声不断,甚至说她是“叛国者”。
谩骂和诋毁显然无法阻挡托卡尔丘克的创作,她曾说:“任何曾经尝试写小说的人都知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无疑是最糟糕的消磨自我的方式,你必须一直孤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直以来,她所追求的是,写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她写下的文字,都是她真实想展现出来的内容,因为在她看来,“文学是一种深刻地与他人沟通的方式”。
彼得·汉德克
Peter Handke
1942年,彼得·汉德克出生在奥地利格里芬的铁路职员家庭,父亲来自德国,母亲来自斯洛文尼亚。孩童时代随父母在柏林的经历以及青年时期在克恩滕乡间的生活都渗透进他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里。
1961年,汉德克进入格拉茨大学攻读法律,并成为青年作家团体“格拉茨文学社”的一员。1965年,当他的第一部小说《大黄蜂》出版后,汉德克便放弃了学业,成为自由作家。
1966年,汉德克发表了使他一举成名的剧本《骂观众》,在德语文坛引起空前的轰动,也使“格拉茨文学社”名声大振。全剧没有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场次,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这是汉德克对传统戏剧的公开挑战。后来在一次访谈中他讲到了这部剧的创作动机:“我开始想写一篇杂文,但是这样显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便产生了用戏剧对抗戏剧的悖谬想法,也就是说用戏剧来反对戏剧。”
1967年,汉德克最著名的剧作《卡斯帕》发表,在欧洲获誉为“play of the Decade”。现在他的《卡斯帕》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他也因此被誉为创造“说话剧”与反语言规训的大师。
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通过作品展现寻找自我的历程,从语言游戏及语言批判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先后发表了《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短信长别》《真实感受的时刻》《左撇子女人》等优秀的作品。
1971年,汉德克的母亲自杀身亡,这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阴影。次年,汉德克发表了《无欲的悲歌》,以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表现了母亲生与死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一种启人深思的愿望、一种值得向往的生存、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之声,成为德语文坛70年代新主体性文学的巅峰之作。
汉德克是一位“先锋派”作家,也是一个诺贝尔奖的批评者,曾不止一次地显示出自己是一个打破常规的人。他在2014年倡议废除诺贝尔文学奖,称这一奖项是文学界“虚假的封圣行为”,他还曾批评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托马斯·曼是一个“糟糕的作家”,“炮制一些居高临下、狂妄自大的散文”。当被媒体问及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时,汉德克则直接回应说诺贝尔文学奖是在反对阅读,侮辱文学。
汉德克坚定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成是对人性的呼唤,对战争的控诉,对以恶惩恶以牙还牙的非人道毁灭方式的反思:“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他因此而成为“这个所谓的世界”的另类。
声
明
关键词:
教育 23-08-06
存储 23-08-06
资讯 23-08-06
明星 23-08-06
安全 23-08-06
存储 23-08-06
综艺 23-08-06
教育 23-08-06
资讯 23-08-06
明星 23-08-06
安全 23-08-06
存储 23-08-06
综艺 23-08-06
教育 23-08-06
资讯 23-08-06
明星 23-08-06
安全 23-08-06
综艺 23-08-06
教育 23-08-06
存储 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