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动态:吸引ABB、发那科等多个全球领军企业,上海的机器人产业是如何迈向腾飞的?

时间:2022-11-17 12:40:11 来源:


近日,上海出台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了更进一步打造未来产业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的更大展望。

目前,上海市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机器人产业已成为该市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越来越多机器人企业选择落地上海。

有数据显示,在2021年,就已经有超万家机器人企业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落于上海,ABB、发那科、库卡等外资机器人龙头企业加快向上海集聚,新时达、达闼、节卡机器人、中科新松、高仙等国产机器人领先企业不断涌现。


(资料图片)

自从上海以超前思维打造了上海市机器人产业园和上海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并将技术路线与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相结合后,短短10年就快速从长三角城市群的机器人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那么上海对于机器人企业的真正吸引力到底来源于何处?上海的机器人产业又有哪些典型特征?从上海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中,我们或许可以捕捉到一些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找到一些企业落地上海的答案。

▍强龙头效应显著

谈到上海的机器人产业布局,我们必须看懂上海的城市定位。

作为中国的发展标杆城市,上海在多个行业的布局都有着极强的龙头意识,这又进一步决定了在上海落地企业的战略定位及产业重点领域选择。

因为上海整体的工业发展历史久远且规模庞大,2012年以前,上海其实就集聚着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封装和测试,以及关键原材料研发与生产工业龙头企业。多领域抓紧龙头、培育龙头是上海升级成为产业沃土的关键。

2011年,上海的工业总产值达到3.3万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为7231亿元,但这些产业较为密集且偏传统,这个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0,经济全球化深入,新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勃兴,上海也开始受到资源的制约,产业政策的边际效应开始下降,上海及本土企业看到,想要继续突破,客观意义上就必须尝试找到新的增长点。

这一时间段,国家对上海的全新定位是排头兵、先行者,这就需要上海逐渐脱离改革开放以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要素驱动状态,开始从资源建设驱动开始转型为投资驱动。为此,上海“十二五”发展计划制定了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帮助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上海开始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保持先进制造业合理比重和规模。因此,我们能够很明显发现,2012年以后,在总体战略上,上海提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思路,开始了对发展模式的变革。

而这个时期上海机器人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战略定位,就是着眼于上海的转型发展和自身的基础而实现,这个阶段的上海看到,首先必须拥有一批具有创新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才能作为经济中心强盛繁荣的有力支柱,企业的落地也大多伴随政策与市场的吸引而来,例如发那科等企业就是因此选择落地上海。

可以说在整个“十二五”计划中,上海明确看到了自身优势,即基于自身地理位置和投资方面的产业优势,因此上海开始率先稳步扩大金融、航运、物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开放,从而吸引了一大批高质量、差异化的龙头企业落地。

但光引进必然不太符合长期发展要求,为此,培育本土产业也成为了上海发展重要的一环。2012年,上海提出继续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完成工业投资1300亿元,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支持各类服务业创新创业孵化器发展,加快各类服务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那么是哪些行业符合上海发展的要求?我们发现,其中就包括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实施医药、大规模集成电路、民航、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电网、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和电子、卫星导航等11个专项,力图促进新能源、先进重大装备、新材料等全新领域快速增长并形成高端引领态势。

这种产业集聚的效果非常明显,例如作为浦东重要的科创高地,张江科学城在2021年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产业集聚区。这个阶段,为了服务新兴产业,实现更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在机器人等工业配套产业上,上海同样突出了龙头带动、空间成本、技术人才、应用示范等特点。

作为新兴领域的产业配套,通过“区域+产业+创新”政策叠加,上海在机器人板块成功以发那科、ABB等世界级机器人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制造+应用”为产业发展重点,开始形成园区集聚效应,构建了初步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通过抓紧新兴产业的“牛鼻子”,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上海成功把需求市场快速培育起来,并快速完成新兴产业体系搭建,打造了高端制造业增长极,机器人等配套新兴产业也随之逐渐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21年,上海的工业增加值从2011年7231亿元提高到10739亿元,保持全国城市第一;工业总产值从33834亿元提高到42014亿元,突破4万亿元大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其中,上海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40.6%,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强产业集群配套

实现产业集群、工业转型与积累突破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上海市产业的发展规划就在不断跟随国家产业发展重心调整和优化。例如在2015年,上海在“十三五”计划引领下,产业方向上就有过一次新的改变。

由于十三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年战略,加快向智能制造、高端制造转型,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这不仅要求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还要加大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形成具有较强能力的新兴产业体系,在产业升级路径上实现本土化科技创新支撑、需求消费升级拉动。机器人产业开始真正从配套产业走入产业升级的舞台中央。

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土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成为2015年后上海提高全球化能力的新方向。中长期来看,做大做强制造业成为产业发展方向的主线,同时智能制造2025和十三五计划叠加下,又围绕了三大方向:一是低碳化,二是智能化,三是数字化。

例如汽车产业要向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升级,船舶产业要向高端产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升级,钢铁产业要向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各领域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数字化,加快5G应用,以及半导体等核心基础产品等。

因此,在2015年后,上海从原先的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逻辑,开始更加重视机器人这类自动化、智能化装备产业,并将其单独作为全新的增长点,力图实现重点培育和上下游产业链打造,支持促进本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拓展产业投资贸易网络。

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发展机器人产业无疑对上海意义重大。一方面我国多个新兴产业要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的应用,扩大装备应用中的技术能级,解决机器换人中工艺应用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只有提高机器人等配套产业的自主化水平,才能真正扩大传统产业应用面,实现产能升级。

在2011-2015年这一阶段,上海市乃至全国的机器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外商独资为主,如发那科、ABB、安川、库卡,这些企业技术水平比较高,占据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但售价较高;第二种是自主品牌的机器人制造商,比较典型的是新松,近年来这些企业在国产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高端核心零部件仍然存在一定瓶颈;第三种是核心功能部件,关键零部件制造商既有中外合资企业,也有一批以民营企业为主的中资企业,核心技术不强;第四种是机器人工程集成商,这些企业的规模大小不一,以民营企业为主。

通过咨询分析,上海精准把握产业动态以及未来发展机会,在十三五计划中,主要面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动能持续涌现的形势,瞄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推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六大支柱工业转型升级,初步构建起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为支撑、新赛道产业加速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

这一计划具体来看则表现为加强了产业战略引导和资源整合力度。

例如在十三五总体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了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与技术详细的整体规划和路线图,并提出加强需求的政策引导,发挥本土市场的拉动作用,促进机器人在各领域的应用。又例如从原先引进来,要求更进一步帮助ABB等大型企业参加本土应用开发,鼓励企业将生产制造落地,还大力支持中小型企业加速发展,帮助企业在细分市场形成竞争优势。

这些举措的核心载体则是完善机器人产业园区。通过提高政策优惠力度;协调整合产,学,研,用和跨学科资源,上海很快建立以企业为中枢的研发体系,促进了产业集聚和创新行业发展。

例如在上海张江产业集群,在本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机器人产业集群也快速形成,上海“张江机器人谷”快速集聚了ABB、傅利叶智能等一批机器人头部企业、创新企业和创新机构,位于张江机器人谷的ABB机器人业务全球中心也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机器人研发、生产和应用的“大本营”。2019年,ABB机器人在张江康桥启动了全球最大机器人超级工厂的建设。

同时,上海的本土企业也逐步投产壮大。例如上海新时达就快速完成首条机器人生产线建设,6、16、25公斤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基于模块化理念设计、针对智能手机屏柔性组装测试生产流程的机器人生产线解决方案、首套设备顺利下线。

由于龙头公司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更高,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更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通过拉动龙头企业落地,上海在上一阶段已经形成持续正向、积极的内生循环。

据悉,上海“张江机器人谷”建设以来,不仅形成了人才聚集,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还为中小企业研发制造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技术服务,也为园区“筑巢引凤”补齐补强产业链提供了技术优势,从而给浦东“智能造”硬核产业发展补充了“催化剂”。

随着十三五计划的落地实施,上海还进一步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引进培育各类专业服务企业和经济类中介服务机构,形成了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应用服务平台,培训工作平台,产融结合平台等高附加值的上游产业。

例如上海张江就与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等合作,设立机器人检测与评定平台,深度拓展机器人应用场景;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共同打造联合实验室及机器人产学研创新中心,助力科研成果重点突破和转化落地等。

2016-2020年,上海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持续上升,由8307.99亿元增加至13930.66亿元。新经济新动能对上海市工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打造产业聚集区

在10年产业积累的基础上,上海将创新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创新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上海成功迎来了4万亿高能级经济总量的新阶段。

在产业集群上,除了上海积极推动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发展飞快,2021年总规模达1.27万亿元,着力打造的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也开始发力,其下游的机器人产业更是站到了高起点。

为此,在新时期,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产业地图(2022)》,为全市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新指引,产业地图覆盖一二三产业,聚焦16个区、5个战略区域、53个特色园区、35个重点行业。其中在53个特色产业园区中,人工智能岛、机器人谷、创新药产业基地等在内的7个特色产业园都汇聚在上海张江,中国新时期的集群式发展雏形已经体现。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逐渐成熟,世界各国明显越来越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国家间的机器人产业竞争日趋激烈,机器人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其产业技术竞争力已经成为产业竞争力中衡量产业发展状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的整体产业布局来看,上海在机器人产业上,为进一步打造生态圈和产业升级高地,已经突破多环节发展瓶颈。

例如通过在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上多措并举,重点发展了六轴及以上协作,并联,重载搬运,洁净等工业机器人和智能交互,消杀、服务、远程看护等服务机器人.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在汽车、电子、医疗、家政等重点领域实现了创新驱动,深入探索着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因此在全新产业布局上,上海为了建设一批代表上海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特色产业园区,必然将坚持价值高端路线。

这意味着上海将帮助并鼓励企业开展对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大力发展机器人服务业,倡导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创新体制,探索核心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同时构建技术研发体系,以“总部经济”促进企业研发落地,以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加快培育新型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为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结语与未来

当前,贯彻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引导重点区域制造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已经成为全国各地工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作为中国发展的重点城市,上海的产业园区众多优质企业云集,无疑已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动能正持续增强,例如上海张江等产业园区借助优秀产业基础,正打造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据悉,‘十四五’期间,上海仅张江机器人谷就将完成100百公顷的土地储备,到‘十四五’末,张江机器人谷预计实现园区机器人工业总体产业规模700亿元,入驻机器人核心企业150家,培育上市企业10家。未来上海张江机器人谷更将形成关键技术空前发展、应用落地全面开花、产业发展特色鲜明、产业生态体系健全的良好局面,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和创新中心。

通过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上海无疑更加有望构建现代化水平更高、产业创新能力更强、质量效益更优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上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形成良好协同,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发展能级,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培育出更多深耕行业的创新主体。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随着张江机器人谷等产业聚集地下定决心,从智能制造、硬核产业等领域挑全国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我们期待在上海的机器人企业能随之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加入我们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04-2022 news.yunxinxi.cn

如有意见请与我们联系 邮箱:317 493 128 @qq.com

粤ICP备2022077823号-5    中国信息网 版权所有